摩尔悖论

原文:Moore’s Paradox

[摩尔悖论](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ore's Paradox)是指「外面在下雨,但我不相信它在下雨」这种说法的标准术语。在此感谢 MetaFilter 网站用户 painquale 的提示。

在阅读了 Less Wrong 网站上的一些评论后,我觉得自己对摩尔悖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用户 Jimrandomh 提出:

许多人无法区分不同层次的间接性。对他们来说,「我相信 X」和「X为真」是一回事;因此,他们会把「相信 X 有益」的理由,当作是「 X 本身为真」的理由。

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即便是相对年幼的儿童,也能理解「错误信念」的概念,而这正需要在心理上将「地图」(认知)和「领土」(现实)区分开来。但这确实引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

许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相信某事」和「认可某事」之间的区别。

毕竟,在日常用语中,「我相信民主」的意思是你认同民主的理念,而不是你相信民主存在。由此可见,「相信」这个词存在多重词义。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个会引起思维混乱的模糊混淆词(或者,它只是反映了本就存在的认知混乱)。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例子:「我相信人性比实际上更善良」。在这个例子中,她提出了一些认为人性本善会带来的好处,比如对健康有益等。现在,她对「相信人性本善」这个概念产生了一些积极情感;通过内省这种积极情感,她得出结论:「我相信人性本善。」换句话说,她错误地将自己对这一信念的积极情感,当作了她真的相信这一观点的标志。与此同时,现实世界的人们似乎并没有那么善良。于是她说出了「我相信人性比实际上更善良」这样自相矛盾的话。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错误几乎可以算得上情有可原——因为人们并没有明确学习过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相信某事。正如车库里的龙的寓言:说出「我的车库里有一条龙——但它是隐形的」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预期看不到龙」这一点,恰恰表明了这个人所持有的(准确的)认知模型内其实并没有龙。

人们并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识别出自己是否真正相信一件事。这不像是他们在高中曾受过教导:「真正相信一件事——也就是将其纳入你的信念体系——感觉就像是,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才是真实的(不加引号的)信念。你应该识别出这种感觉,并将其与另一种情况区分来:一个信念让你感觉良好,因此认为这是你自己的信念(这意味着该「信念」得打上引号)」

这一观点能够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摩尔悖论的案例,使之不再显得如此怪异;同时,这一心理机制也为人们为何可以同时持有正确和错误的观点提供了又一种解释。

Kurige 也是如此。他曾写道:

我相信上帝存在——并且相信祂在我们心中注入了是非观,使我们得以据此评判周遭的世界。我也相信,我们的道德感是在进化过程中被赋予的——这种道德感很可能是源于远古时期,倭黑猩猩群体形成元政治联盟的结果。这两种信念并不矛盾,难点在于如何协调。

Kurige,我猜测,你认为自己有理由支持这一被打上引号的信念,即「上帝在我们心中注入了是非观」。与此同时,你也有理由支持科学的结论。两边看起来都像是值得加入的好阵营,对吗?两套信念都可以带来好处?你在内省后发现两边都让你感觉良好?

但你并没有这样说:

「上帝在我们心中注入了是非观;同时,我们的道德感是在进化过程中被赋予的。这两种现实状态并不矛盾,难点在于如何协调。」

Kurige,如果你正在阅读这段文字,你应该立即大声读出上面这段话,如此你便能注意到,这种表述听起来至少稍微有点让人难以接受——请留意体会这种主观差异——在你费劲去重新进行合理化之前。

这就是「有理由支持两种不同信念」与「你对单一世界、单一事物本质的心理模型」之间的主观差异。